股市的歷史,若不是親身參與,是無法真切體會的。
比如今天有人會覺得買康美藥業的都是賭徒,其實當年的康美是又白又嫩...
有人默認樂視明顯不如寧德時代,其實當年的樂視真的是發展在最熱最有前途的行業里,手機電視生態圈版權分發樂視體育,前途無可限量。
又比如2007年看似漲到年底,其實530時大部分中小盤都腰斬了,后面都沒新高,但是看指數關鍵信息都已經丟失了。很多問題不在那個時間點,是無法理解的。
股市的歷史,若不是親身參與,是無法真切體會的。
比如今天有人會覺得買康美藥業的都是賭徒,其實當年的康美是又白又嫩...
有人默認樂視明顯不如寧德時代,其實當年的樂視真的是發展在最熱最有前途的行業里,手機電視生態圈版權分發樂視體育,前途無可限量。
又比如2007年看似漲到年底,其實530時大部分中小盤都腰斬了,后面都沒新高,但是看指數關鍵信息都已經丟失了。很多問題不在那個時間點,是無法理解的。
回溯過往,我們看似曾經擁有過無數可以改變人生的選擇機會,其實它們都是夢中的仙娥,是水中的明月,是當下的我們并不曾真實擁有過的東西,糾結于這些無法讓現在的我們獲得更多,也無法讓未來我們的選擇更正確,而歸因溯源才能篤行致遠。
買理財產品有風險嗎?
首先,可以肯定的回答,有風險,理財產品同樣有風險。買理財產品虧錢的報道已經非常多了。銀行買理財產品也是有風險的。理財產品的收益與風險呈正相關關系,沒有絕對意義上無風險的理財產品。
理財產品募集資金將由商業銀行投入相關金融市場中去,金融市場波動將會影響理財產品本金及收益。造成金融市場價格波動的因素很復雜,價格波動大,投資者所購買的理財產品面臨的市場風險也大。
這個內容2019年就編輯過,在后臺一直是草稿狀態,最近中金國瑞后續報道也出來了,重新整理上線。
假如從一個投資者的角度出發,既不是公司員工,也沒有認真做背景調查,在不知道最終結局的情況下,是否參與中金國瑞的投資呢?
疑點1、投資額可以是幾十萬,這個意味著極有可能不是正規私募產品。對于私募類產品,申購金額必須是100萬以上,所以必須去AMAC上確認相關信息。
疑點2、每年給予投資者10%~14%不等的固定收益,超額部分歸基金公司所有。 全球頂級私募年化收益率才多少,固定收益就給到10-14%,這種在宣傳中承諾收益率的私募且是極其不合理的收益,大概率是資金盤。加上投資標的期貨、黃金、外匯,全是超高杠桿的產品,20%的劣后端夠干什么,一個小波動就沒了,風險超高。對于低風險投資者來說,這種所謂的機會要打一個大大的問號。
之前收集的投資事故會慢慢編輯上傳,就從最近的事故開始吧。
這個事故看的我后背發涼,因為這樣的事情真的很容易發生,即使我的父母或者我本人處在那個位置,如果有著同樣的認知,可能會做出同樣的投資選擇。
我之所以不去投資,是因為這些年看到的銀行理財暴雷的案例也不少,除了PR1類的理財產品,其他的基本略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