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說,只要是好公司,那就買買買。然而,這真的是事情的真相嗎?
根據統計,股神巴菲特買入時的估值一般都低于15pe啊,NB如巴神即使買入估值不高,也有馬失前蹄的時候。更何況我們這種普通平庸的投資者呢?
好公司也得有好價格。過高的估值買入會顯著降低未來的收益率。
很多人說,只要是好公司,那就買買買。然而,這真的是事情的真相嗎?
根據統計,股神巴菲特買入時的估值一般都低于15pe啊,NB如巴神即使買入估值不高,也有馬失前蹄的時候。更何況我們這種普通平庸的投資者呢?
好公司也得有好價格。過高的估值買入會顯著降低未來的收益率。
如果,買入時IBM市盈率是26.76, 新澤西標準石油市盈率是 12.97。給你1000美元,從頭到尾分紅再投,從1950年一直到2003年,你會選擇誰?
盡管兩只股票的業績都不錯,但在1950年-2003年,新澤西標準石油的投資者每年可以獲得14.42%的年收益,比IBM提供的13.83%的年收益要高。這點差別短時間內沒什么問題,可53年過后,投資于前者的1,000美元已累積至126萬美元,而后者只值96.1萬美元,比前者少了24%。
為什么在每個增長指標都遠遠落后的情況下,新澤西標準石油還是打敗了IBM?原因是決定投資回報的決定性因素是投資者為收益所支付的價格和獲得的股息。
股市的歷史,若不是親身參與,是無法真切體會的。
比如今天有人會覺得買康美藥業的都是賭徒,其實當年的康美是又白又嫩...
有人默認樂視明顯不如寧德時代,其實當年的樂視真的是發展在最熱最有前途的行業里,手機電視生態圈版權分發樂視體育,前途無可限量。
又比如2007年看似漲到年底,其實530時大部分中小盤都腰斬了,后面都沒新高,但是看指數關鍵信息都已經丟失了。很多問題不在那個時間點,是無法理解的。
有個更容易理解的例子,年初那次南方原油的套利,溢價60%的那次,按照市場自動除權理論這50%的溢價最后都會被抹掉,套利的根本賺不到錢,但結果呢?有跑道搶跑的能多賺1個板,沒跑道的最后是不是人人都賺錢了?為什么溢價套利一般都是萬人坑,但這次原油套利規模這么大但仍然人人都賺錢了呢?而且賺的還不是一點亮點。
我總結的就是溢價得大,溢價小了就是死,只要溢價足夠的大(大于50%),結果大概率就是賺。這即是大數據的統計的結果,也是交易行為學的一部分,我只能做出這樣的結論,否則我解釋不了為何大比例送股,大比例溢價,市場自發除權無法除權到位的這個現象。
我們曾經經歷過這樣一個慘烈的年代.50/60多元買的股票,悲壯的在5元左右砍倉出局……散戶股撕碎賬戶,悲憤的對證券部經理說出:我如果再碰股票,我就是你孫子……那個季節里,證券市場也是摸著石頭過河,無論股民還是政府……那些飄走的歲月里,塵封著中國第一代股民的痛……最終我們明白了:市場規律大于政府意志;趨勢可以摧毀一切人為抵抗……
回溯過往,我們看似曾經擁有過無數可以改變人生的選擇機會,其實它們都是夢中的仙娥,是水中的明月,是當下的我們并不曾真實擁有過的東西,糾結于這些無法讓現在的我們獲得更多,也無法讓未來我們的選擇更正確,而歸因溯源才能篤行致遠。
一:激勵對象不合理。股權激勵的目標是為了激發員工的主人翁意識,讓員工提高歸宿感的同時增強工作主動性積極性。主要對象應該是目前沒有股權的核心員工,公司希望通過股權激勵來挽留核心員工。但溫氏的股權激勵對象都包含了誰?一大把溫氏家族成員:現任董事長、前任董事長、溫氏家族的子女、配偶等等一大把。
二:激勵條件不合理。激勵條件設置太低了。激勵條件的設置應該是不能觸手可及,但跳一跳,通過爭取努力后才可以實現的。
三:激勵價格不合理。9.26元/股的激勵價格,激勵對象啥都不干,就可以從上市公司小股東手里白白拿走18億元,無恥。
順豐控股:2021年一季度凈利預計虧損9億元-11億元。
解釋了一堆,最重要的就是加大了資本開始,為新業務做了前置投資;二是一季度就地過節補貼增多(次要因素,補貼影響不了多大)。
前置投入也好,競爭加劇也罷,增速減緩是可以接受的,哪怕不增長都值得原諒。但是,10億+的虧損,說明行業生態比想象的更復雜。
關于抱團股,但斌說“白酒里不長韭菜”,林園說“怕高都是苦命人”;樂趣曬買貴州茅臺的交割單,這么大的資金,在高位買100股的交割單,這是不是容易誤導人,因為沒有曬減持了多少股;我寧可做苦命人。
畢竟他們都沒告訴你一件事情:他們之所以有今天的輝煌,都是因為他們很早之前底部沒人要的時候買了這些牛股,而不是今天高位追漲........
上一次記錄逆回購的帖子,基本都是1.5%附近,http://www.css-sv.com/post/84.html
最近逆回購利率幾乎在這個基礎上翻倍了,無論官方利率多少,市場資金面是實實在在的收緊了....